1
在乾隆年间,一位来自江西的才子刘凤诰参加了举国瞩目的科举考试。他的卓越才华令考官们赞不绝口,最终成功晋级到殿试这一决定性环节。然而,在殿试中,乾隆皇帝不经意间目睹了刘凤诰那只独特的独眼,心中不禁狐疑:这样一位独眼人如何能在朝堂上显赫一时?然而,乾隆思索片刻,意识到不能仅凭外貌来评判一个才子,这样的做法势必损害他的威望,届时言官们可能会对此提出质疑。在这急切的时刻,乾隆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对对联。他想,如果刘凤诰不能在大殿中对出对联,那就可以证明他的才学尚显不足!乾隆提出了第一条上联:“八卦乾为首”。刘凤诰毫不迟疑,立刻对上:“五行金第一”。这幅对联中,乾字象征着八卦中的至高,而刘凤诰下联的金则阐释了五行的首位,巧妙地表达了他对乾隆的尊重和不卑的态度。乾隆见状,随即出了一副新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刘凤诰快速应对,马上给出了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其上联中,乾隆以“东南西北”四方的星宿为题,句尾“摘星汉”更彰显了皇帝的威严与气势;而下联中,刘凤诰则用“春夏秋冬”的四季花草作回应,句尾的“探花郎”意含双关,令人称道。这对联上下工整,韵律和谐,令乾隆赞赏不已。随后,乾隆提出的第三个上联则显露了他内心的不满:独眼不能登金榜。这句话显然是在嘲讽刘凤诰的独眼,直白地表达了他不愿录取这样的考生的真实想法。然而,刘凤诰沉着应对,给出的下联不仅击中了乾隆的心弦,还让他一举成名,获得了殿试三甲的探花之位。
展开剩余83%2
通过这场对联,乾隆皇帝领悟到刘凤诰是一位杰出的才能之士。其实,乾隆本人也十分热爱吟诗作对,生前留下了超过四万首的诗作,成为历史上创作诗歌最多的人之一。那么,乾隆为何如此热衷于对对子呢?这与他年少时的一段经历息息相关。传闻,年轻的乾隆时常在康熙皇帝的身旁伺候。有一次,康熙皇帝练习书法,写下了十几个形式各异的“墨”字,特意送往各位亲王府,要求他们对出下联。亲王们所作上联各有千秋,或以“武”字、或以“吏”字迭出精彩。康熙听闻后,询问当时还名为弘历的乾隆对得如何。弘历思索片刻,婉转地暗示康熙不满他父皇与叔父的对联。康熙听后心中顿感欣慰,便让弘历尝试为之对出下联。经过一番深思,弘历写下了一个“泉”字。他解释说,墨字拆开正是“黑”与“土”,而黑与白相对,土与水相对,再将水与白结合起来便是“泉”字。康熙听了大为欢喜,重赏弘历,颁给他许多珍贵宝物,这副对联也因此名留青史。后来,乾隆继位后依旧热衷于对对子,甚至在随时随地都要出口成句。有一次,与纪晓岚一同游览杭州时,乾隆看到一家木梳店的招牌,便问纪晓岚那挂的是什么。纪晓岚察觉乾隆带着挑战之意,迅速指着招牌上的“黄杨木梳”四字说道:“这是对联。”乾隆一听,便反问:“那下联呢?”纪晓岚机智地指向另一家药店的招牌,乾隆抬头一看,正好是一幅极佳的对联:“白莲藕粉”,两者相映成辉。尽管乾隆心中却对纪晓岚才思敏捷感到一丝不满。后来,当经过一家裱画店时,他故意问纪晓岚:“难道这也是上联吗?”纪晓岚认真点头:“这是个上联,下联就在咱们刚刚走过的药店门口。”乾隆回头再看,药店门口赫然写着“采办川广云贵各省道地药材”,可见,乾隆皇帝对于对对子真可谓情有独钟。而刘凤诰因此获得乾隆的赏识,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3
刘凤诰生于一个贫寒之家,虽然家境清贫,但他的智慧与学习热情依然让人刮目相看。然而,在他六岁那年,他遭遇了一次意外,被炮竹炸伤了眼睛,虽然家境拮据,医疗条件却极其有限,因此这一伤害伴随了他的一生。在幼年时期,他常常因眼疾而遭到其他孩子的嘲弄。然而,刘凤诰没有因此沉沦,反而把这份痛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始终努力提升自己。到十八岁时,他已考取举人,而十年之后他更成为闻名遐迩的探花郎。这段从举子到探花的旅程,期间经历的艰辛与坎坷,恐怕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在成为探花后,刘凤诰被乾隆皇帝任命为翰林,受到了皇帝的器重,这令人称羡的地位无疑象征着他人生的巨大飞跃。随后,乾隆去世,嘉庆皇帝接位,听闻刘凤诰的才华横溢,特命他根据“顺、康、雍、乾、嘉”五个年号写出一副对联。面对皇帝的召唤,刘凤诰全力以赴,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呈现出让嘉庆皇帝满意的对联。上联是:“顺天康民,雍然乾健嘉千古”;下联则是:“治国熙物,正是隆恩庆万年”。这幅对联中,上联恰如其分地包含了“顺、康、雍、乾、嘉”五个年号,而下联中的对应位置则是“治、熙、正、隆、庆”。上下联严丝合缝渗透着历史五代的印记,巧妙表达了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嘉庆皇帝看到刘凤诰的对联,无比兴奋,并赏赐了他丰厚的礼物。在嘉庆九年时,刘凤诰在山东担任学政已满四年,面临离职。当时的山东巡抚铁保,因一年前接到黄河决口救灾的命令而被调往河南,为此与刘凤诰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获悉刘凤诰即将离任,铁保急忙从河南救灾现场奔回山东,在济南的大明湖畔为他设宴送行。两人举杯畅饮,共话生平,气氛格外融洽。谈及间,刘凤诰倚栏而望大明湖,见满池荷花馥郁芬芳,皎洁月光下不禁涌起了无限感慨,提笔为小沧园作了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不经意的几字将大明湖与小沧园的秀美景致展现得淋漓尽致,令在场的所有人无不称赞不已。在《老残游记》中,作者也借用老残这个角色表达了对这幅对联的欣赏,四个字与“荷花”、“柳”、“山色”、“湖”交相辉映,完美描绘了大明湖的绝美特色,足以显示出刘凤诰卓越的文采。
4
嘉庆十三年,刘凤诰担任浙江督学。某官员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顺利中举,利用职权之便贿赂了乡试的所有官吏。为了确保公正,浙江巡抚求刘凤诰监考,并在考前偷偷将那位行贿官员儿子按照考试要求撰写好的两篇文章交给他,希望能引导他通过。而刘凤诰被认为是一位优秀的修改者,众人都期望在他的指点下,这篇文章定然能登上榜首。然而,事情最终败露,负责此事的官员们心生恐慌,立即撤掉了行贿考生的名字。但刘凤诰修改文章的事情却不幸被仇敌上告给朝廷,刘凤诰因此焦急地前往库房,恳求库丁销毁他所改的罪证,然而对方无意为之。经过调查,刘凤诰所涉事件并没有接受贿赂,但却因在科举考试中与人情相关,最终被发配到黑龙江戍边。就这样,刘凤诰在被发配途中,路过一处酒亭时,写作了一副长对。上联道出他内心的沉重:“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忙什么,走不尽绿水青山,填不完心田欲海,贵矣韩信,富矣石崇,淮阳金谷总成空,劝君耐坐片刻,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留点精神还自己”;而下联则表达了他在黑暗中的独白:“这条路来,那条路去,做怎的,带弗去黄金白璧,挽不住黑发红颜,智兮周瑜,勇兮项羽,赤壁乌江徒烦恼,为我掷下几文,沽半壶叫五猜三,遇快乐时暂快乐,让些辛苦与他人。”从上联到下联,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与苦闷,而执笔回顾过去的富贵云烟,最终不如把握现在所能带来的享乐与安宁。即便在黑龙江,尽管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劣,但经过艰苦磨炼的他并不在乎这些小挫折。他抓住一切机会去探索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最终在史学的研究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5
在殿试上,面对乾隆所出的“独眼不能登金榜”的刁难,刘凤诰经过一番思考,给出了让乾隆老皇帝叹为观止的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他用这一句话向乾隆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即使自己只有一只眼睛,但同样能够如半轮明月般,照耀世间的光明。因此,他勇敢地捍卫了自己的才学,决不因身体的缺陷而受到轻视。刘凤诰也以他的一生向朝廷证明了自己。可以追溯到,他曾是清朝学者彭元瑞的门徒,彭元瑞生前专心致力于历史研究,并完成了《五代史》的前14册,常盼望有人能继续这项伟大的工程。于是,在老师去世后,刘凤诰毫不犹豫地担负起完成老师遗愿的重任,经过整整二十年的努力,成功撰写出了《五代史》的五十八册文稿,将其与彭元瑞早期所作的十四册相汇聚,最终形成了一个七十二册的五代史巨著,留下了珍贵的史学材料。嘉庆十八年,刘凤诰被批准回京,随后再次被任命为翰林编修。可惜天意弄人,他眼疾复发,最终在扬州去世,享年七十。刘凤诰的一生,尤其是对古文的研究,堪称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尽管他经历了多次谴责与贬谪,然而他在古籍研究上的成就却无与伦比。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向人们表明,虽然外表可能不完美、残缺,但我们真正害怕的,是未能战胜内心的软弱,任凭其将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持信念,绝不可轻易放弃。即使命运关闭瞳前的窗口,我们也应努力打破困难,奋发向前,这才是生命真正的出路。
发布于:天津市